酶与酶清洁剂的定义和使用
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,但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。酶与其它蛋白质的区别在于其催化某些化学反应的能力。催化是指可加速化学反应而不会在总反应中被消耗的物质。在洗涤剂中,酶被认为是可以将来自血液和残余组织的蛋白质分解成组成单元(被称为氨基酸)或氨基酸短链(被称为多肽)的蛋白酶。与完整的蛋白质相比,氨基酸和多肽更易溶于水,因此更容易从物品上清除。
酶清洁剂的益处
酶通过将大的、难以去除的物质分解成小的、易于去除的碎片,从而增强了清洗力。通常的酶清洁剂都具备三种基本类型的酶:蛋白酶、淀粉酶、脂肪酶。
一) 蛋白酶;在选择医用酶清洁剂时,蛋白酶是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种酶,因为在大多数体液(包括血液,组织和粘膜)中含有大量蛋白质。而蛋白质是一般清洁剂、表面活性剂和水难以去除的。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单个氨基酸或氨基酸短链(多肽)。氨基酸和多肽更易溶于水,而且会从器械表面浮起来。
二) 淀粉酶不是酶洗涤剂必需成分,因为它们对碳水化合物(淀粉)的活性有限。此外,碳水化合物(淀粉)非常易溶于水,且大部分的清洁剂、表面活性剂和水都很容易将其去除。
三) 脂肪酶与胆汁一起有助于去除体内(活体内)的脂质/脂肪,但在体外(活体外),脂肪酶的效力有限。脂肪酶可溶于水,而脂质不溶于水。为了通过水解作用将脂质分解,脂肪酶必须与脂质混合。由于水解作用只发生在脂滴和水相(水)之间的接触面,因此这种反应相对缓慢和无效。适当的清洁剂、表面活性剂能比脂肪酶更能有效的从器械上去除脂肪。
酶洗涤剂必须无腐蚀性,因此最好为液态而不是粉状,必须不对医疗器械的任何金属表面产生侵蚀作用。正确配制的酶洗涤剂能在温和的条件下生效,不会损坏阀门、橡胶垫圈或软式纤维内镜或其它医疗器械的任何表面。酶也应是可完全生物降解的,不会造成环境的负担。
酶清洁剂中的表面活性剂
表面活性剂是具有润湿、洗涤和乳化特性的表面活化剂。表面活性剂既具亲水性又具疏水性,在去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。加入正确的表面活性剂作为溶液的润湿剂非常重要。酶洗涤剂中拥有正确表面活性剂的另一个好处是,它会防止蛋白质碎片再次沉积到医疗器械上。
具有正确润湿性能的表面活性剂,利于提高酶洗涤剂中酶的活性(酶促作用)。同时,某些表面活性剂甚至可以取代脂肪酶,脂肪酶在增溶和去除脂质(脂肪)方面远不如表面活性剂快速与有效。正因如此,使用肥皂和洗涤剂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,而不是脂肪酶,这类已常规用于手清洗剂和一般去除油脂的洗涤剂。
加入其它功能的表面活性剂还可帮助酶的稳定不易失活,甚至增加酶的活性。酶在生物体外极易失去活性,长久以来如何维持酶的活性,就是酶清洁剂的关键技术,从早期的粉剂到目前的浓缩液体形式,关键点就在于选用的表面活性剂。
低泡的效果也是表面活性剂的功能,基于手工操作安全或是清洗设备的部件要求,酶清洁剂必须是低泡,或是极短时间内泡沫就会消除,如此可以避免水中的锐利器械造成操作人员意外伤害,或是清洗机因为过多泡沫的瞬间失压,影响循环泵的工作,甚至损坏。
由于蛋白质污染物容易在温度38℃以上产生变异,造成清洗上的困难,因此清洗时的水温不应超过38℃以上。然决大多数酶的最佳活性温度,都在55~65℃之间,因此也必须藉助表面活性剂,提高酶的活性,让酶纵然在水温38℃时也能保持最高活性。
酶清洁剂的实际使用
酶洗涤剂基本是以浓缩形式销售的。适用于手工清洗、超声清洗与机械清洗,依据厂商的使用推荐,在每加仑水中加入一定比率的酶清洁剂即可使用。
每次使用后更换,非常重要的是稀释过但没有使用酶清洁剂也需每天更换。一般而言,酶清洁剂浓缩液是抑菌的(不利于细菌生长)。一旦稀释了产品,溶液一般都不抑菌,所以可能有细菌生长。此外,浓缩液含有酶稳定剂。当产品稀
释后,随着时间推移,酶变得不那么稳定,容易变性。也就是说,稀释后的酶清洁剂会在2-4天内变坏,不但产生令人不快的气味,还会成为细菌繁殖地。
超声清洗中加入酶清洁剂,可以加快超声清洗的功效,如同洗衣机加入洗衣粉的道理相通。超声清洗必须藉助水才能产生”空化效应”,因此操作时建议先放入器械,然后加入水,最后投入酶清洁剂,这样可以依据加入水的量投入适当的酶清洁剂。
自动喷淋式清洗机,依据预洗与清洗流程时的用水量,依据产品说明计算并抽取适量的清洁剂,但须注意清洗时的水温不可超过40℃以免造成蛋白质变异,降低清洗效果。